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论坛
我给高龄学员授课的几点体会
发布时间:2016-05-20 08:00:00来源:江汉区老年大学 编辑:王松浏览:3105

我是江汉区老年大学老年公寓分校校长,主要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管理。同时,我也是一名教师,承担《综合讲座》的主要授课任务。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在与高龄学员的学习交流实践中,逐步有了一些深切的感受与体会,现予以总结归纳,分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厚积薄发,做足功课

在多年与高龄学员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感他们中间卧虎藏龙:不仅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高知,有国家级的专业人才,还有博学多才的老教师、主治医师和从各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公务员。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时而如履薄冰,时而如临深渊,稍有不慎“撞到枪口上”,可能就弄得让自己汗颜的境地。最近一次,在宣传“两会”新精神过程中,一位老人课间突然发问,“供给侧”作何解释?由于当时文件刚刚发布,自己没注意到这点,竟一时语塞。事后赶紧学习补课,给了老人满意的回复。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甘当小学生,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充实提高自己。多年来采取“广泛搜集、长期积累、浓缩提炼”的方法,按照“用一瓢水,先备足一桶水”的预案,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把功课做足。为此,每准备一个课题,我绝不敢临阵擦枪,仓促上阵,平时耗费大量的时间,穷尽多种手段搜集,从网络、报刊杂志上学习下载,并经常到省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查资料、看实物,到人文遗址纪念馆,现场寻访获取素材,然后进行综合提炼。我给自己限定的最低标准是:提出一个观点,要客观辩证,不自相矛盾,不牵强附会,虽达不到天衣无缝,起码要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尽管如此,还是时时出现遗漏或差错,在长期的授课过程中,出现过张冠李戴的口误(心里想的是钟子期,口里却说成伍子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课后被学员孙爱群提醒),出现过要点的欠缺(在作“上善若水”之解时,讲述水的多种品性,阐述避高趋下的谦逊,奔流不息的追求,刚柔相济的能力,海纳百川的大度,滴水穿石的毅力,洗涤污浊的奉献等,自以为面面俱到,没料想课后学员钟寿年提示有遗漏:没有讲水凝固后坚冰如铁的气概。在讲授历史人物王昭君的历史贡献时,一位老人提醒,昭君出塞时,随身带有大批能工巧匠,向匈奴地区传授汉族地区的先进生产工艺,为多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有时还甚至出现过十分尴尬的场景——一次,我在讲授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重要贡献时,仅提及了一些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没有去全面客观阐述毛泽东的伟大功绩。谁知讲座结束后,一位学员竟坐在原位不肯离去,问及原因,他是对所讲授的观点不认同,认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救星,不应该说他有什么错,要与我理论理论。类似这样的例子,虽只是偶然发生,但却引起我的高度重视,让我课题准备更充分,讲授过程更严谨,阐述的观点更辩证。不仅自身受益匪浅,而且课程越来越受到学员的欢迎。特别是积累的知识增多后,选材时就可以精挑细选,讲授时我就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提高了讲座的质量,增加了讲座对学员的吸引力。

二、因人施教,有的放矢

高龄学员见多识广,生活阅历丰富,人生积累厚重,与他们交流不能空洞说教,搞假大空的一套。尤其是对文化程度低的学员,授课时,多引用典故,多叙述故事,多引用民俗口语,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用亲身经历谈感受,注重用情节打动人,增加讲述中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他们听起来才会聚精会神,入耳入心,引起共鸣。

高龄学员来自社会各阶层,文化程度高低悬殊大,生活环境和阅历差异大,有人欣赏阳春白雪,有人则喜爱下里巴人,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平衡点,适应不同文化层次学员的需求,的确要下一番功夫。所以,每次讲座结束,我都不匆匆离去,走到老人中间听取想法和意见,统筹兼顾,然后根据多数人的想法,安排下次的课程及讲授方法,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广度,适当兼顾深度,尤其是对历史问题的认知和人生感悟,尽量站在不同人群的角度加以剖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二是精挑细选讲授内容,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把复杂话题通俗化、简单化,让高水平者有新感悟,让低水平者有认知、有收获,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比如,为使讲授内容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我会根据不同季节,结合四季的交替,讲当季的各种话题,从传统节日到养生理论,防病治病,多方面涉及;我会根据国防局势的风云变幻,及时跟进老人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我会随着国内大政方针的实施和发展建设的日新月异,展示辉煌的建设成就鼓舞人心;公寓老人成天生活在临时组成的大家庭里,相互间少不了一些磕磕碰碰,我及时发现存在的负面问题,有意识地推出一系列阳光、正面的话题予以启发引导。比如用“六尺巷”的历史典故,促使同居室老人矛盾的化解;高龄老人大多体弱多病,见到周围的生老病死,情绪容易起伏波动,有的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念头。只要一发现苗头,及时用多种话题予以开导和化解。事实证明,注重话题的针对性,事半功倍,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注重释放正能量,注重内容的正面阳光,做到与时俱进。多年来,综合讲座高奏主旋律,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大政方针,积极开展正面宣传,不猎奇,不轻信网络传言,不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纳入讲授内容,不打擦边球,不宣扬封建迷信,经常理直气壮抨击歪风邪气,揭露丑陋现象及邪教组织的本质,提高学员明辨是非的能力。

开展活动或谈论话题,尽量回避老人敏感和忌讳的死、悲、哀、怨等内容,让老人分享每一天的快乐,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

四是注重控制好授课的节奏。高龄老人的耳背、接受能力差、记忆力差,讲授时一定要照顾到这些生理特征,语音要洪亮清晰,语速要缓慢,重点地方反复提示,开篇要简要提示关键词和要点,结束前要对内容归纳概括进行回顾,整体梳理后帮助学员加深印象。

五是要放下身段,与学员平等地分享切磋与交流。与高龄学员授课,最忌居高临下打官腔,要和颜悦色,不能盛气凌人。对他们一时不接纳的想法,不强求观点的当场认同与改变。一些年长者容易固执己见钻牛角尖,观点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只能用正面疏导的办法慢慢加以解决。(喜欢邓丽君的一位老人死认一个理,用邓丽君歌词“走小路有无数,走大路独一条”开导,事后因其喜爱邓丽君而欣然接受)

三、推陈出新,不断进步

《综合讲座》推出多年,已逐步成为老龄学员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他们经常笑言:一听说有讲座就高兴,一走进礼堂就开心。之所以得到认可、长盛不衰,除内容丰富、方式得当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勇于探索,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近年来,讲座涉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授课的层次越来越高,天南海北,人文地理,无所不包,让老龄学员有常听常新之感。

另外,学校这两年推出的新举措还有:

一是请名人进讲堂,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登台授课。武汉社科院的黄红云副院长、华农冯兰教授、国内著名的救生教练邹金宁先生和民政部机构养老方面的专家等人都曾经给高龄学员授课。有的立志高远,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前沿信息视野辽阔,使高龄学员受到感染震撼,反响十分强烈。

二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进步,运用电教手段,斥重金购置LED屏,开展PPT数字化教学,播放天南海北的风光片,让不能外出旅行的高龄学员足不出户就能坐观天下、云游四方,弥补了晚年行动不便不能外出旅行的遗憾。

三是自录自制视频,记录宣传身边的美好事物。几年来,私人购置了万余元的录像摄影装备,用它记录身边的美景,制作成视频与高龄学员分享。只要身边有重大变化,只要听说哪里有活动,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酷暑严寒,立即赶赴现场拍摄,先后自录自制和与多人合作,制作数十集视频供学员观看分享。最初只是利用参加活动之机记录下场景,逐步发展到现在,常常为了让学员们能欣赏精彩而特地主动参与一些活动。春节期间,我市举办百龙百船竞赛,我特地赶赴现场拍摄,为了记录全程,不漏掉一个摄影画面,连续站立拍摄四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元宵节听说百步亭社区有灯会,晚上辗转四次转乘冒雨赶赴现场抢拍,被大雨淋透全身。录制成视频播放时,看到学员们观影时的开心笑脸,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烟消云散,感觉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四、教学相长,提升自我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多年来与高龄学员的交流互动中,我倾注了心血,付出了汗水,但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收获。如今,知识积累更丰富,心胸视野更开阔,综合素质大提升。

多年来,一年四季,送暑迎寒,我全身心投入老年教育事业,热情不减,痴心不改,无怨无悔,常年几乎没有长假和双休的概念。我以校为家,常伴老人身边,每年的春节长假,都与老人们共度,陪他们看电影、猜灯谜、开展棋牌赛。这些年发表在各类刊物上的文章,几乎都是利用春节、国庆等长假来完成的;为了丰富讲授内容及素材,我广交人文好友,结识到很多的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从他们那里获取大量的教材和演讲方法技巧。为了弥补一些专业知识的不足,我经常去各大医院听专家讲座,然后把这些专家的讲授内容向学员们转达,增加了养生保健知识。为了全面了解老龄社会老年人生存状况,我专门加入了武汉道能义工,和他们一起投身到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的服务活动中去。我把服务过程中看到的独居老人的困境向公寓老人作介绍,让他们体会到,给他们“锦上添花”与给空巢老人“雪中送炭”的强烈反差,让高龄学员增加在机构养老里生活的幸福感。

我还在高龄学员中倡导“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行动并自己带头亲力亲为,用自身行为感染带动他人。讲坛内外言行一致,举手投足注重细节。不少老人喜欢争抢电梯,人多时我不挤不抢,主动爬楼梯;就餐时老人习惯加塞,我主动退让按序排队,用自身行动影响了很多的老人,带动了良好的风气。为了不当时代的落伍者,我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向身边的年轻一代学习,向他们了解请教“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前沿信息和举措,也获得了很多新的启示,掌握了一些新的技能。

由于我的双亲早年离世,来校工作后,我把对父母的思念和敬仰关爱之情全部都转移到高龄学员身上,视其为父母,真诚地向他们表达敬畏心、孝心和爱心,留意他们的疾苦与呼声,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与诉求,无论盛夏寒冬,只要有讲座,我总会提前到达,为老人们预先开空调、烧开水,让他们享受清凉或感受温暖。少数老人有不好的习惯,我指出后,他们也愿意听取改变的意见,我也像督促父母一样促使慢慢转变。当然,视老人为父母,但不能在他们面前太随便、太任性。一次,我在讲授中引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父母在子女面前要放乖些”,无意中把这句调侃的话重复讲了四次。事后,有一位老人不依不饶:“我们又不是小孩,凭什么放乖些,太不尊重老人了。”听说此事后,我意识到,视老人为父母,也不能像在亲生父母面前那样太随便,于是我在下次讲座时主动当众道歉,最终取得了这位老人的谅解。

付出总会有回报,耕耘总会有收获,让我倍感欣慰的是,这些年来,在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关注下,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综合讲座》已成为我校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老人夸赞的“我们身边的百家讲坛”,成为高龄学员“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忘不了王琼、陶灵、李桂玉等数十名学员写信、写诗盛赞与鼓励,八旬学员陈学荣专门书写一段话为综合讲座点赞:“如坐春风之中,仰昌时雨之化”。虽是溢美之词,却让我感动不已;我忘不了,每次讲座,吴正明、陈昌镒.彭明杰等几位老人,总是提前近2小时到场等候;我忘不了,年过九旬的高龄学员张先贵、李曙辉、范群等学员每次讲座长期坚持边听边做笔记;我忘不了,九旬老人赵凤鸣和林范仪老人因特殊原因离院后,一直和我用书信及在网上保持联系,经常表达难以割舍的《综合讲座》和师生之情;我忘不了,一些学员佳节之际给我送来的祝福话语和自己的剪纸作品,天冷见我手冷,主动借给我热水袋御寒;我忘不了每次上级来院调研,参加座谈的彭启顺、袁志胜、周月华、戴静予等老人总是充满赞美和激励的话语。

更让我终身难以忘怀的是,当我去医院探望身患绝症、当时弥留在床的吴传经老人时,老人发出微弱的声音:“钱校长,我几想回学校上课哦……”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正是这一幕幕的场景,时常在我眼前浮现,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鞭策,它成为引导我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之源。

前不久,我从报刊上看到了一段话,“谁选择了老年教育,谁就选择了高尚与奉献。”对此,我没有丝毫的自傲,我的感悟是,它不是对我今天从事事业的褒奖之词,而是对自己的提示、激励与鞭策,更是我身上肩负的责任、担当和追求的目标。我将以此作为行动的座右铭并作持之以恒的付出与努力,直到我离开这个神圣的讲台的那一天为止。




分享到: